


01
结果与目标之间存在差距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无法找到造成差距的原因。
管理是由不满意触发的,而差距分析是一切管理是源头,更是增长的起点。
然而,在召开总结复盘会议时,许多公司却陷入了“诉苦会”、“邀功请赏会”、“争奇斗艳会”的泥淖。一场场复盘总结会开完,问题依旧在、业绩“警灯”长亮。
这是一个项目的复盘会,项目组提前给各参与部门发了会议通知,要求各部门准备复盘内容:具体负责的版块、结果汇报、亮点和不足、改进措施。
会议中,项目组整体汇报项目情况, 包括支出、营收、整体评价等,各个部门按照会前准备的PPT内容汇报,最后领导总结发言。
会议结束后与会者都收到一封会议纪要邮件,过一段时间还会收到关于项目奖励名单和奖金数字的邮件。
多么正常的一次会议啊。
再来说一些会上发生的细节情况: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风格喜好进行汇报,最后领导只记住了表达好的那一个;每个部门都是亮点说的多,不足说的少,结果说的多,原因分析少,而且不足的原因分析更多是客观因素造成的,按顺序讲完,只有领导点评,没有相互探讨;会议结束各自回到工作岗位,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工作。
这样的复盘显然不会带来什么效果。准确来说,这只是完成了一次常规总结会,称不上是一次深度复盘会。
做好复盘,有四个关键步骤,包括回顾目标、差距分析、(围绕差距)进行根因分析、总结复盘(确定行动计划)。
对差距进行根因分析的目的,不是为了“秋后算账”,更不是为了“人员清洗或清算”,而是找到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,并由此确定解决举措。
至于有的干部没有按预期完成目标,要不要进行管理?
步骤就是那些步骤,但是,真的做到了吗?
开了那么多次复盘会,依然找不出阻碍业绩增长的真正原因,团队该吵架还是吵架。怎么来甄别或者确保复盘到最后挖掘的是真因呢?
总结了几条供参考。
首先看分析原因所得出的结论落脚点是否在偶发因素上。如果分析完都是偶然因素,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。
比如有人把销售业绩不好归因于市场环境不好,即便真的是市场因素,那又能怎么样呢?我们没办法去扭转局面。换个角度,有哪些事情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做而导致结果不好的?归因向内,才能有改变的可能。
其次,结论是指向人还是指向事。有人会说事情最终都是人做的,不指向人就没有责任,下次还是会犯错误。
但是,人各有不同,水平也有高低,归于人相当于把事情归到不可控因素上,这依然属于外部归因法。
这就跟一个人上班迟到,归因于路上太堵车、司机开得太慢是一样的道理。最终也找不到事情背后的根本原因,也就找不到改善的路径和方向。
从流程上、本质上去分析问题,得出规律性的认识。
联想有一句话放在这里很合适:“事为先,人为重”,复盘的目的是为了向过往的实践学习,从而提升自身能力,复盘不是追责,也不是树立英雄,所以结论不应该指向人。
第三,结论是否经过3次以上连续追问。人的认识是有局限的,要穿越信息的迷雾,剥离表面现象抓住本质,需要多问几个“为什么”。自问还不够,还需要团队小伙伴一起来问,这就是集体复盘的价值。
没有经过追问的复盘只能停留在事件本身,背后的原因是剖析不出来的。
还有一条,结论是否经过交叉验证。在法律上有一个共识,就是在审案子的时候,孤证不能算数,必须是证据链才行,证据链才能避免造假。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用交叉验证。
比如说下属跟老板谈话,下属很敏感,觉得哪里不对劲,是不是老板不再信任自己,然后就会通过各种事情来验证自己的结论,以得到最终的确认。交叉验证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系统风险,保证结论更接近事实。
02
盘点过往辅导和交流的众多公司管理现状,年度经营计划中通常有以下三种典型问题:
1、没对准战略
年度经营计划的本质,是将战略规划落地,但许多公司的BP管理缺乏战略思维,有机衔接战略的就更少,导致战略、年度目标相互脱节,战略规划变成“鬼话”。
在达成目标的业务运作过程中,各部门之间、部门内部要如何协同,工作如何安排,怎样支持企业年度经营业绩的达成?业务与平台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?
华为公司早年也经常出现“前方吃紧,后方紧吃”的问题,最后如何有效化解的?
许多公司年初制定的目标,到年底一核算,很难100%达成,甚至形成了类似“常年打8折”的潜规则。
目标难以有效达成预期的同时,资源投入还常常超预算,导致“人招了,钱花了,目标却没达成”。
在企业经营过程中,业务就像水,人力资源和财经是两道“大坝”,业务的水在大坝的约束下流动。
很多公司“水”一冲,业务说“人不够了,要加人”,人力资源就往后退;
业务说:“钱不够了,预算不够了,要加钱”,财经也朝后退。结果年底一算账,预算超出,利润没了,甚至亏损了!
业务的“水”不往前走的原因就是因为两坝不“霸”,人力资源和财经这两个“大坝”管不住业务的“水”,在遇到“水”的冲击时就往后退,大坝是可以移动的,这种情况下,水就不会全力往前流。
最后的结果就是到年底交不了账,业务目标没有实现!
那人力资源和财经怎么样能够有效约束我们的业务?能够有效牵引我们的业务?
只有“大坝”不动,水在大坝里面才能专注的往前流。
这就是年度经营计划(BP)管理中常出现的三个典型问题,其本质是企业规划能力不足。
03
企业的各级一把手是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的责任人。企业一把手要对规划负责,负责全局。经营的一把手,应该具备战略规划能力。
如果上述的三个问题都存在,说明企业一把手缺失规划能力。
把规划能力构筑在领导干部身上是短期的,长期应该构筑在组织能力上。
不管是哪位领导在任,都可以按照这套办法走,都能把业务管好,能把全局管好。
华为公司设置了一整套要对年底经营结果负责的管理制度,到了年底,如果目标没有实现,排在后面,那就意味着工资奖金都会减少。
通过这十几年的努力,现在华为公司年度经营计划中定的目标,到年底基本都能实现,执行能力很强,结果可规划可控。
外界环境再怎么变化,目标是多少就能完成多少,自己的命运在自己手上。
文章合集
求分享
求点赞
求在看